欢迎光临~中国吉林六道沟夹皮沟黄烟

热点新闻

临江地名的由来

临江市隶属白山市,县级市,是吉林省东南部区域经济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是吉林省主要对朝口岸之一。临江市矿藏丰富硅藻土储量居全国首位,亚洲第一被命名为“硅藻土工业城”。铁、金储量丰富,稀有金属锑、镁及冶金材料白云石储量及开发前景可观。水能蕴藏量潜力较大,被列为全国电气化市之一。以人参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很快尤其是品牌参享誉国内外高山红景天产量占全国90%以上被誉为“中国高山红景天之乡”人工养殖林蛙规模大产量高,被称为“国家北药基地”。临江市曾被评为全国建设用地管理先进单位、全国人事系统先进单位、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获全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市省民政工作先进市省水利工作先进单位、省精神文明先进市省计划生育工作一类市和全省计划生育三结合先进单位。
临江市位于吉林省东南边陲白山市区东南部中朝界河鸭绿江北岸。旧县志中曾这样概述临江的地理风貌:“临江境域山如犬牙,势若长蛇”“河流交叉,道路曲折”山河表里形势天成”。临江市地处鸭绿江窄谷区和长白熔岩台地的西缘,属中山区。临江依山傍水自古以来就是鸭绿江畔的边陲重镇是鸭绿江流域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渤海国时期此地已成为繁华城镇初称猫耳山,因临江城西北侧耸立着一座海拔1069米的双峰山,山顶双峰对峙雄伟异常,远望形似猫耳朵,因而得名。猫耳山孤立独秀蔚然挺拔背负白山俯瞰绿水,峰巅白云缭绕,犹如仙境,每逢冬季银装素裹,宛如玉猫。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猫耳山的美丽传说。当年“山顶可容千余人守卫能扼通往通化集安的要道山前之鸭绿江渡口亦可控制。”“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此山可以当之。”故以猫耳山地势险要而成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猫耳山又称帽儿山。满语称“多拉哈苏苏”,又常写成“拉哈苏苏”。
临江地域从清朝初年开始为封禁区今临江市境内的封山就是因当年封禁而得名。清顺治年间开始在猫耳山设边台,派旗兵把守。清光绪三年(1877年),在今临江城区设猫耳山分防巡检,就是因为位于猫耳山下面得名。从此建衙署,修营垒,派兵驻扎,隶属通化县。冬天封江后巡检衙门迁驻八道江。今临江市区中部头道沟东侧的南围子,就是当年清军统领左宝贵修筑防营的地方。
清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初一(1902年8月4日)设临江县辖区包括今白山市的浑江区江源区。治所设在猫耳山,同时添设岭西分防。设临江县后,猫耳山下为县衙所在地,此后这里渐渐成为临江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猫耳山衙署濒临鸭绿江北岸,故将此地改称临江,取濒临鸭绿江之意。县名亦因此称临江县。派吴光国为设治委员,以南围子防营为县署,改防营为捕盗营,移驻泡子北崖。在今临江市主城区中心仍有一条街称南围子街,那里就是县署当年的位置。后来,猫耳山曾是抗俄民众武装忠义军六合拳的活动中心。1927年这里曾爆发著名的抗议日本在临江设立领事分馆的群众斗争。1932年6月7日日军侵占临江时大刀会和辽宁民众自卫军等曾在这里与日军进行过激烈的战斗。1945年12月8日临江解放。此后在四保临江战役期间临江为南满根据地的中心是中共中央东北局辽东分局辽东军区及辽宁省党政,军机关所在地。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临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和运输军用物资的主要通道之一。1949~1959年,临江一直为临江县政府所在地。
1960年临江县改为浑江市(县级市)后市政府迁到八道江镇在临江设临江镇,为浑江市辖镇。1985年,撤销临江镇,设立浑江市(地级市,今白山市)临江区。1992年9月1日,撤销临江区,重设临江县,以原临江区的行政区域为临江县的行政区域,仍隶属于浑江市。1993年11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江县,设立临江市(县级),以原临江县的行政区域为临江市的行政区域。
清末建县初期的临江县城沿鸭绿江北岸傍山分布,呈纺槌形,全城东西长2.5千米,南北宽0.5千米,西宽东窄。东城为原猫耳山旧城,“前临鸭绿江,后负卧虎山,猫耳山高耸于西,龙爪山斜依于东,形势雄壮,为东边各县城冠。”民国十一年(1922
年)前,临江虽为县城,但城区建设无规划,街路弯曲,参差不齐。民国十二年(1923年)县城街区遭火灾,大火由西向东燃烧,房屋被焚毁65%。此后知县余荣庆重新规划修筑街路。至1931年城内已形成光华街中富街文成街3条东西大街中富街居中为城内主要街路。形成南北街9条正阳街居中城内以经营商业木业者为多
阿江路
数,县公署位于中富街之中心殷实商店均设在此。在文成街东端有2条斜街--官店街、兴隆街,均直达临抚门,此2街民户居多。商道街以东为五、六、七、八道街。蛮子街在兴华街前,正阳街东,因南方人首先居此,故名。在中富街两端有东市场西市场,小本经营者多在此。城周围共有7门,正东曰长安门;东北曰临抚门;正北曰台安门:西北曰临通门;正西曰临辑门:西南曰西南门;正南口临江门。

更多
关闭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